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西塞山 > 西塞山要闻

区城建局|完善功能提升品质,绘就老城“更”新图景

作者:   来源:西塞山区政府    时间:2025-05-21 15:10

问:西塞山区是个濒临长江的老工矿城区,落实长江大保护及水污染防治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区城建局如何高标准推进入江入湖排口整治?

答:西塞山区依傍长江,境内污水管网错综复杂,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系统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累计新建污水管网约180公里,改造混错接点位约2984个,修复缺陷约2471处。通过实施中窑湾港综合整治、源建里箱涵改造等重点项目,中窑湾港水质持续稳定在地表Ⅳ类标准,区域水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构建精准溯源排查体系。坚持排查先行原则,对全区入江入湖排口、排洪港渠开展拉网式排查,针对水质异常点位启动专项溯源。充分运用管道机器人、全地形探测设备、管道潜望镜等先进技术手段,形成问题台账。同步建立“排查—设计—施工”闭环管理机制,确保每个问题点位都有定制化解决方案,为项目实施提供先行条件,实现“施工一片、治理一片、达标一片”的治理目标。

二是推进精细化系统治理工程。聚焦问题清单实施靶向攻坚,坚持流域综合治理,统筹推进河西水系一至三期、磁湖水系一至七期等重点提质增效项目。综合运用开挖重建、非开挖修复、错混接点改造、智能清淤等技术手段,构建全链条管网治理体系。实行项目工程师负责制,建立周调度例会制度,强化监理全过程履职监督,开展隐蔽工程专项核查,确保工程质量与建设进度双达标。同步推进吉龙湾港生态治理、冶钢港综合提升、老火车站片区污水提质增效等重点项目建设,构建流域治理新格局。

三是健全全周期质量管控机制。建立“水质达标+工程质量”验收体系,明确雨水排放须达地表V类水质标准以上,污水COD浓度稳定控制在150mg/L以内的验收标准。项目完工后,组织开展联合预验收,对发现的水质不达标、工程质量缺陷等问题实行整改,整改完成后方可组织正式验收。严格落实工程质量保修制度,在质保期内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问题隐患及时发现、及时处置,严格监管守护治水工程长效效益。

问:在推进城市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区城建局有哪些探索和创新?

答:西塞山区作为历史悠久的老工矿城区,基础设施较为薄弱。2019年以来,共实施146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投入资金约9.3亿元,惠及居民53406户12.8万人,改造面积约383.19万平方米。围绕“少年宜乐、老年宜养、活力宜业、生态宜居”的目标,在修缮老旧建筑、建设口袋公园、弱电入地、美化环境和立面、增加配建停车位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成效。其中,新建或改造口袋公园26个,完成背街小巷45条约24公里,完成6条道路弱电入地改造,实施沿湖路、环湖路、黄石大道等建筑修缮,新建活动场所约2.68万平方米,新增停车位2000余个、晾衣点500余个,实施街区改造5个,大幅提升了全区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水平。

一是夯实基础保民生。全力保障市级重大交通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香山隧道贯通、颐阳路拓宽改造等关键项目,优化区域交通网络布局。加快实施二次供水设施提质三年行动,确保按时完成29座二次供水泵房改造,通过标准化运维管理体系,切实保障居民用水安全、提升供水服务效能。

二是完善功能强服务。聚焦全龄友好型社区建设,同步推进适老化设施升级、儿童友好空间拓展等功能优化。重点实施小区雨水收集与循环利用系统改造,打造兼具生态效益与示范价值的海绵城市样板工程。以“增绿添景、还绿于民”为导向,高标准建成口袋公园3个。积极配合推进李家坊片区城市更新文旅综合体项目,同步启动西塞山区体育文化公园建设,打造城市生态休闲新地标。

三是打造精品展形象。全面实施黄石大道(二门—马家嘴段)综合整治工程,以城市美学理念重塑临街建筑风貌,通过特色立面改造彰显时代气息。系统升级人行道慢行系统,串联沿线商业、休闲节点,构建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网络。创新盘活沿线闲置地块,通过景观小品、文化设施植入,打造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的城市公共空间,实现街区颜值与品质双提升。

四是常态运营添活力。在不断补短板的同时,持续抓运营发展。积极引入市场化参与,探索运用“建设+运营”模式一体化综合运营体系,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和市场主体参与社区物业运维,形成经济循环良性闭环,解决后期管理维护及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