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西塞山 > 部门动态

从“盆景”到“风景” ,志愿服务擦亮善治底色

作者:   来源:西塞山区政府    时间:2025-03-28 14:30

  25日,黄石港区居民刘华将家里的两把菜刀专程开车送到西塞山区临江社区雷锋亭,因为他得知这里有志愿者在雷锋亭免费为市民磨刀。75岁退休老党员张勇身为志愿者,4年免费为居民磨了560多把菜刀。这只是西塞山区20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为人民服务的缩影,该区还有着一群“银发志愿者”与“新业态先锋”加入基层治理队伍,他们将志愿服务从“盆景”壮大为“风景”,探索出创新基层治理模式的“西塞样本”。

  银发力量书写奉献华章

  “何家湾的家长里短,就是我的心头大事。”陈菊抚摸着工作室牌匾感慨道。这位被居民亲切称为“菊子姐姐”的人,名叫陈菊,今年60岁,从原红旗水泥厂“五七”纸袋厂退休后,自2004年起担任石料山社区小组长。她二十年如一日扎根社区治理,从调解邻里纠纷到组织环境整治,将志愿服务精神照亮社区每个角落。她创建的“暖心帮扶团”累计解决民生小事230余件,带动11位居民成为社区治理骨干。今年挂牌的“菊子姐姐工作室”更成为社区治理“智囊站”,成功孵化“银龄巡逻队”“邻里议事角”等特色项目。

  在商贸气息浓厚的上窑街区,“袁百通”的名号同样响亮。个体经营户袁治将40平方米的店铺打造成矛盾调解前哨站,凭借多年积累的商户信任基础,三年来化解经营纠纷57起,推动实现“小事不出商圈”的治理目标。他带领的28人志愿服务队建立起商户服务“三张清单”,累计协调解决子女入学、证照办理等难题89件,商户满意度达98.6%。

  新业态注入治理活水

  “陈师傅,我们家的楼道灯坏了。”“我买个灯泡回来帮你换。”23日,大智路社区居民万婆婆向隔壁退役军人陈飞求助,陈飞到五金店买来灯泡帮王婆婆换上。这只是陈飞日常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大智路社区颐阳路有10余栋老旧楼栋,没有物业公司服务,住的都是一些老人。陈飞退休后加入社区夕阳红志愿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每天无偿清扫本人居住楼栋的院子,帮居民更换灯泡、疏通管道等,获得楼栋居民的好评,2022年,他被评为“黄石市优秀文明宣导员”。

  大智路社区书记邓俊花表示,社区像陈飞这样的党员、退役军人、退休干部好多,他们都积极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组成大智路社区第一支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让大部分居民的问题在48小时内都能得到解决,也让辖区居民的幸福感、认同感大幅度提升。穿梭在大街小巷的“斑马快跑”网约车,如今成为流动的文明窗口。西塞山区有一支由236名司机组成的志愿服务队,他们创新“车轮上的治理”模式,组建爱心送考、应急响应等4支特色分队,累计服务时长超1.2万小时。司机王师傅的车辆既是“民情采集箱”,又是“政策宣传站”,他们在接送乘客时收集社情民意137条,协助社区精准解决停车难、充电桩不足等治理痛点。

  多元共治构建善治格局

  西塞山区创新构建的“全龄参与+特长发挥+商居联动”治理体系,使志愿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最大公约数”。通过“时间银行”积分制,激发青少年参与热情;依托“能工巧匠库”,培育74支专业服务队;整合商户企业成立“爱心联盟”,形成“15分钟志愿服务响应圈”。今年以来,全区开展“菜单式”志愿服务832场,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500余件,基层治理满意率提升至93.4%。

  “志愿服务不是单打独斗的善举,而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工程。”西塞山区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吕华说,该区正着力打造志愿服务“生态圈”,通过建立供需对接平台和完善保障激励机制,让“人人都是参与者,个个都是受益人”的治理理念落地生根。在这片热土上,志愿精神正转化为基层治理的持久动能,绘就着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