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西塞山 > 西塞山要闻

社区“全岗通”为民更便民

作者:   来源:西塞山区政府    时间:2021-07-23 17:46

“感谢社区干部和志愿者,能把居民的事当自己的事,那么快就办好了,社区现在越来越有家的感觉了。”居民李先生深有感触。

李先生的父母都年过七旬,住在石料山社区何家湾小区。7月20日上午,社区工作者和居民志愿社工在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因三供一业立面房屋屋顶防水改造导致他家的楼顶漏水,因面积较大,社区组织的小修小补解决不了问题,就立即启动了“吹哨”机制,与施工方联系解决了漏水问题。

这只是西塞山区推行“全岗通”服务改革过程中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西塞山区在31个社区中创新推行“全岗通”服务改革,实施精细化服务,促进落实“岗在小区(网格)、重在服务、责在连心”,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坐诊”变“出诊”:居民找得到人,办得了事

“您好,我是社区网格员,新冠疫苗要打第二针了,请问您和家人接种了吗?您最近有没有什么烦心事,需要我们帮忙吗?”石料山社区工作者张晶手上拿着走访记录本,正在网格入户登记群众需求,记录本上记满了群众的需求和办理情况。

“全岗通”改革前,社区工作者多数在社区办事大厅“坐班服务”,工作分工明显,一旦负责某项工作的同志不在岗,居民办事就会“来回跑多次办不成”。针对这些问题,“全岗通”服务改革将社区工作者驻点“坐诊”变为主动“出诊”,对服务大厅单一的运行模式进行调整,设置综合协调、接待办理和网格运行三个岗位协同开展服务。

严格推行首问负责制、交流轮岗制、办公例会制、绩效考评制,实现居民上门“接待一个、跟踪一个、解决一个”。改革试行以来,社区基本实现了由1—2名工作人员负责接待群众,其余人员则把主要时间精力用在“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上,社区办事大厅平均每月接待群众7630余人次、走访居民2.1万余人次,收集居民群众诉求1503条,解决1367条,问题解决率达90.95%,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

工作流程化规范化:基层干部负担更轻,能力更强

作为一名在社区工作多年的社区书记,飞云社区党委书记刘丽霞颇有发言权。过去,社区办事流程不规范,居民来社区办理业务没有统一标准,部分社区工作者有时凭经验办事,居民满不满意也不知道,工作没少做,感觉每天都在忙但没有什么成就感。

“全岗通”服务打破了社区工作者传统岗位职责限制,要求社区干部及时快捷处理基层事务,打造“一专多能、一岗多责、全岗都通”的社区为民服务格局。区委组织部牵头组织7家区直部门逐个编制办事流程图和工作指导手册,按照社区履责事项、社区协助事项、社区代办事项、社区呈报事项四个类别,对27项公共服务事项进行全面清理,制定《社区服务事项清单》和办理流程图,帮助社区从纷繁复杂的工作中解脱出来,专职做好社区公共管理服务。

为了让社区工作者更快适应“全岗通”服务要求,西塞山区坚持三级轮训,促进全科社工队伍建设。区委组织部牵头,区直有关部门围绕《社区服务事项清单》,编印培训教材每月一训;各街道针对改革过程中的问题,每周一训;各社区利用例会,针对性安排工作能手每日一训,越来越多的社区干部在较短时间内增强了服务群众、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服务群众的办事能手。

在社区工作10年的牧羊湖社区党委副书记鲁菊芬感慨道:“从条线服务到一专多能,‘全岗通’服务改革让社区工作者迅速成长,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快速提高,社区干部的精气神更饱满了,职业自豪感明显提升了。”

群策群力:身边难题大家来提,大家来办

在“全天候、多方位”服务居民的同时,社区的治理能效也大幅度提升。林家湾是个自然湾,都是自建私房,以前居民出行仅靠一条狭窄的上山小道,私家车停放占据了大部分路面。在走访入户的过程中,社区工作者了解到居民对修建停车场的需求十分迫切,就立刻将问题带了回去。在社区党委的组织下,党员代表、居民小组长、大党委成员单位召开议事协商会议,拟定了解决方案,将林家湾附近一处约400平方米的废弃场改造成一处能容纳30辆私家车停放的小型停车场。

“全岗通”改革以来,社区每天有2/3的工作力量下沉网格,通过走到居民家中、来到居民身边、倾听居民心声,社区能更加准确地掌握居民诉求,为居民群众办事的方向更明确,与居民沟通的渠道更加畅通,收获了日益增长的群众口碑,越来越多的居民关心关注和参与社区事务,在社区党委的领导下,组建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队,参与基层治理,形成党群联动、广泛参与的自治格局,逐步实现了社区“唱独角戏”到多元主体“大合唱”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