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基层|“守缸人”酿造酱油:传承古法 入选非遗

作者:   来源:西塞山区政府    时间:2024-04-10 11:30

走近位于增城区石滩镇麻车村的澳海老土豉油加工厂,远在大门外,一股浓郁香甜的豆香味便扑鼻而来。走进院子里,近600口约一米宽的陶瓷瓦缸整齐划一摆放着,缸里约250公斤的黄豆正依照传承百余年的传统酱油酿造技艺进行露天生晒。

2022年酱油酿造技艺(增城石滩豉油)入选广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源:广州日报)

2022年酱油酿造技艺(增城石滩豉油)入选广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来源:广州日报)

今年51岁的麻车村人刘庆堂是这间加工厂的负责人,也是增城石滩豉油第六代传承人,作为岭南地区豉油酿造的典型代表,2022年酱油酿造技艺(增城石滩豉油)入选广州市第八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年前,刘庆堂从父亲的手里接过衣钵,正式成立“澳海食品有限公司”,并注册了“澳海老土豉油”商标作为公司的主打品牌,由此成为增城石滩豉油代表性的品牌之一。

“别小看这些瓦缸,‘年纪’最小的可能都比你‘老’,少的几十年、多的估计过百年。”刘庆堂打趣道。这份技艺的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年间,刘庆堂的先人刘允荣中举,先任四会县教谕,后任陆丰县训导至升迁为惠州府教授同知。虽说是地方官员,但他薪酬微薄,为了节省开支和丰富伙食,刘允荣跟当地人一样自己种植大豆,自制面豉酱。后来他利用多年积累的本金,帮助儿子刘鼎铭在家乡麻车村开办了当地最大的一间酱油厂。这些瓦缸也伴随着家族六代人的传承一直留传下来。

如今,从挑选黄豆、浸豆、蒸豆,到加面粉入缸发酵、封缸,再到露天生晒、抽油/淋浇、观察色泽等12道工序,都遵循传承下来的古法人工制作,生产周期长达半年。“通常需要100至120个晴天的生晒,露天生晒就得看天吃饭,温度、阳光等因素都有影响。”刘庆堂一边介绍一边揭开瓦缸查看酱油的色泽。在他看来,坚持露天生晒虽然费时费力,但这也是自家酱油保持独特风味的奥秘所在。

“以前也尝试过用现代工艺改良,传统古法酿造需要的时间长、耗人工、费场地,产量也难以提升。”刘庆堂回忆道,采用人工加热方式把温度保持在四五十摄氏度,使黄豆快速发酵,10多天就能完成露天生晒100个晴天的过程,“速度和效率确实上去了,但味道变了,以前那种酱香味没了。”最终,刘庆堂选择坚持古法酿造,保持浓香飘溢的独特风味。

坚守传统工艺,让澳海老土豉油拥有比一般酱油更浓的酱香及酯香,滋味鲜美、醇厚、绵长、咸甜适宜。澳海老土豉油在成功保留住独特风味的同时,也深受附近居民的喜爱。“一直都在这里打酱油,就是从小吃到大的味道。”50多岁的村民罗阿姨刚买完桶装酱油,正拎着两大桶酱油从里面走出来。

“村民自己吃,买这个大桶的划算。”刘庆堂指着货架上的产品介绍道,公司在坚守传统的同时,也不断创新推出新产品。比如陈皮酱油,在生晒过程中,添入五六年的老陈皮一起发酵,酿出独特风味。还比如双头抽,用已经酿好的头抽替代盐水进行发酵,相当于制作周期加倍,但香味的浓郁和口感的醇厚也加倍了。

如果一切顺利,约180天后,摆在院子里的黄豆将按1:1比例酿出约500斤色泽金黄、口感醇厚的头抽。刘庆堂则依然坚持每天都来看看这些瓦缸,正如他的微信昵称——澳海守缸人,当好传统酱油酿造技艺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