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除害者察其本,善理疾者绝其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新征程反腐败斗争,必须在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上持续发力、纵深推进。三次全会公报将“突出铲除土壤条件深化反腐败斗争”作为今年工作重点作出详细部署,既明确思路,又规划路径。
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只要存在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腐败现象就不会根除,反腐败斗争就一刻不能停。新时代十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不放松,重拳治标取得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也为加大治本力度、深化标本兼治赢得了时间。随着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入,问题暴露得更加充分,系统整治、全域治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本次全会在强调高压反腐的同时,将矛头指向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正是准确把握腐败阶段性特征和变化趋势,深化标本兼治理念将反腐败斗争继续向纵深推进迈出的坚实一步。
形势决定任务。这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但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的判断。具体来看,腐败存量尚未彻底清除,增量仍在发生,表现形形色色。一些老问题反复发作,一些新苗头正在蔓延,腐败手段也不断翻新升级。这些腐败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原因就在于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尚未彻底根除。在反腐败斗争进入深水区的吃劲阶段,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可谓是应对严峻复杂形势的关键一招。
反腐败绝对不能回头、不能松懈、不能慈悲,态度已经彰显。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首要一点就在于“不敢腐”的高压态势必须持续强化。腐败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稍有放松就可能卷土重来,容不得丝毫妥协退让。必须始终保持零容忍的警醒,坚持态度不变、力度不减、重心不偏。这就要求我们锚定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对象不放松,一项一项盯住抓、一个山头一个山头攻,对不收敛不收手的胆大妄为者坚决惩治,对反复发作的老问题斩草除根,对新型腐败和隐性腐败快速处置,通过重点突破打开局面,推动从个案清除、重点惩治向系统整治、全域治理提升转变。
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既需要善于发现问题,更要求善于推动解决问题。早在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铲除不良作风和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根本上要靠法规制度。法规制度的短板弱项,在腐败案件上体现得最为集中,因此必须做好查办案件“后半篇文章”,纵深推进“不能腐”。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治,推动修订完善制度机制,不断健全反腐败制度体系。制度的关键在于执行。当前,一批基础性反腐败法规制度已经形成并在进一步健全完善,党中央将加强重点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监督检查,确保一体遵循、一体执行。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一体推进“三不腐”是新征程反腐败斗争的总要求之一,不仅要因敬畏而“不敢”,因制度而“不能”,还要因觉悟而“不想”。激发崇高理想追求,就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让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根基。心念正,就会把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看成是极大的耻辱;家风正,崇廉拒腐的良好风尚才能形成。从思想上铲除腐败问题产生的土壤,需要每名党员干部在工作实践和斗争磨砺中不断提高觉悟、坚定觉悟,逐渐形成“不想腐”的自觉。
本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对如何阻断腐败滋生蔓延指明了方向,就是深化改革。改革是铲除腐败问题产生土壤和条件的有力举措,要直击权力滥用这个腐败的本质,抓住定政策、作决策、审批监管等关键权力。十年前,《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十年后,中央纪委全会再次强调深化改革,部署完善权力配置和运行制约机制,深刻表明党中央加强权力监管、压缩权力滥用空间的坚定决心。
一个巴掌拍不响。“收钱”这只手管住了,“送钱”这只手也不能放松。党的二十大以来,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行贿行为的惩治力度进一步加大,强化受贿行贿一起查,要进一步加大对行贿所获不正当利益的追缴和纠正力度,强化全链条整治,大幅提升行贿成本。
本正则源清,源清则流洁。我们只有坚决践行党中央决策部署,下大气力铲除腐败产生的土壤和条件,才能让反复发作的老问题逐渐减少,让新出现的问题难以蔓延,才能最终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
(本文刊载于《中国纪检监察》杂志202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