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西塞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全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三大战略”,以抓“双迎”、促增长,引项目、建园区,惠民生、保平安为重点,区域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福祉有效改善,圆满完成了区二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实现生产总值102.37亿元,同比增长17.3%;财政收入5.34亿元,增长19.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亿元,增长24.7%;外贸出口2.5亿美元,增长176.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1亿元,增长24.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153元,增长11.5%;农民人均纯收入5659元,增长19.9%。主要经济指标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地方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民人均纯收入、外贸出口等4项指标在全市2010年度目标管理考核中名列第一,综合考核列全市第三、城区第一。
招商引资再创新佳绩。建立区“四大家”领导挂点、分管区长负责、各职能部门及招商小分队具体抓的招商分工合作机制,实现大员招商。成立特钢延伸、模具钢、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现代农业等5支招商小分队,实现产业专业招商。与新冶钢等企业共建特色加工园,建立政企合作机制,实现联动招商。完善考核机制,出台《特色产业招商工作实施方案》和《特色产业招商考核办法》,实现竞争招商。健全“四个一”组织和经费保障机制,从编制和待遇上解决招商人员的后顾之忧,实现专班招商。实行“13+1”项目初审和全程代理机制,实现规范招商。神州建材、格茵木塑、阳光机械等一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74亿元,同比增长41.08%;实际引进外资2577万美元,增长98.2%。
园区建设进入新阶段。完成了4平方公里核心区的地形测绘和模具钢产业园、特钢延伸加工园、现代农业示范园详规编制及评审工作,园区给排水专项规划通过评审。三园路、西塞水厂等重点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列入2010年第二批中央投资项目,中央财政已配套资金800万元。西塞一期还建工程竣工,二期正在实施,三期和河口一期还建工程完成土地征用和规划设计等工作。出台并实施镇街、村控制违章建筑风险保证金制度,建立起违控工作的双向问责机制,基本控制了园区违法建筑。
服务企业取得新成效。鼓励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增加就业,深入开展以“服务企业促发展”为主题的帮扶活动,为辖区企业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各类政策扶持资金890万元。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支持小额贷款公司组建,盛鑫等3家小额贷款公司已上报省市审批,振华化工等11家企业新增贷款近亿元,带动项目投资近3亿元。全力抓好服务新冶钢新上项目拆迁工作,完成工人村地块和白计垴仿古一条街房屋拆除。全年全区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47亿元,同比增长59.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07亿元,增长38.8%。
城区面貌呈现新变化。以“双迎”活动为契机,完成李家坊隧道一期改造、二期建设和黄石大道天西段、颐阳路等主次干道刷黑工程,11条乡村公路建成通车,东屏巷等2个“127”社区、临江生活广场等2个农贸市场改造工程竣工,新建改建一批垃圾转运台、垃圾池和公厕。实施了黄石大道东段、颐阳路等主干道绿化工程,建成上窑、二门等9个小森林和小游园,新增和改造绿地面积12.98公顷。完成465栋临街楼宇立面整治,实施207栋临街、临湖楼宇亮化,建成二门“西塞名胜”和矿冶文明宣传长廊,汉冶萍高炉广场、西塞山、黄荆山风景区修缮一新。完成了十五冶金枣苑二期、八卦嘴东贝小区等6个旧城改造项目,竣工面积40万平方米;启动青龙阁物流商贸中心、华新二小地块等7个旧城改造项目,开工面积40万平方米;东风路、原冶钢三中等9个旧城改造续建项目进展顺利,在建面积90万平方米。去年全市“双迎”综合考核,我区列县市区第三、城区第一;“四城同创”10个单项考核,我区文明创建列第一,社区环境综合治理、农贸市场改造及管理等5项列第二,夜景亮化列第三,综合得分全市第一。
民生保障得到新提高。投入300多万元,加强“六街一园”设施建设,创建28个信用社区,扶持各类人员创业近600人,带动就业3200多人,新增就业8100多人。加大对各类困难群体的分类救助力度,对城区6000多户15000多人、农村730多户1400人,实行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4300万元;为1140名贫困群众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发放救助金186万元;为174人(户)城乡特困群众实施了临时生活救助,发放救助资金34万元。筹资近400万元,进一步完善河西地区农村保障体系。其中,在全省率先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率达99.7%,列全省第一;出台并实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暂行办法,河西地区符合条件的被征地农民每月可领取150元基本生活费。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近300套廉租房交付使用。落实并发放各类惠农政策补贴资金200多万元,实施了惠及近1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进一步加强防汛抗旱工作,成功抵御龙泉湖近十二年来的特大汛情。
社会事业实现新进步。在全市率先开展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明显提高。教育投入不断加大,办学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群众接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推进,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试点进展顺利,医改各项工作基本完成。积极开展企校合作,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筹措890万元,进一步加强基层组织“双基”建设,新建改建22个社区办公活动场所。与此同时,区域性行业工会联合会组建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编制、人事、计生工作得到省级表彰,人口普查、“五五”普法、“双拥”工作通过省级验收,妇女维权试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等工作取得新进步,文化、审计、统计、人防、科协、残联、老龄、宗教和机关事务管理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社会稳定开创新局面。落实综治维稳信访责任制,完善领导公开大接访、领导接访包案和领导带案下访等制度,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信访工作中心和以司法牵头为主的第三方调解机制,较好地解决了一批信访遗留问题,群众信访总量同比下降18%。特别是市矿务局(工矿集团)维稳工作下放后,我区迅速派驻维稳专班,对困难群众、困难家庭、患重大疾病的退休职工实施“一帮一”救助帮扶,确保了矿务局维稳工作的有效开展。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企业生产安全和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加快推进地质灾害综合治理,投入4800万元的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基本完工,青龙阁综合治理工程完成前期规划论证,黄荆山北麓沿线开山塘口生态修复工程进展顺利。
政府自身建设迈出新步伐。严格依法行政,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的法律监督、区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议案43件,政协委员提案63件。扩大电子政务应用领域,推进政务公开。大力开展创先争优和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机关效能得到明显提升。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完成。筹资2900万元,全面完成区政府“八件实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强对重点项目、重点工作、民生保障等领域的审计监督和行政监察,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落实。
各位代表,发展历程令人难忘,发展成就令人欣慰,发展势头令人振奋。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区人民团结拼搏、社会各界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区委、区政府长期“打基础、管长远”成效积累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离退休老干部,向战斗在一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公安干警,向外来投资者和西塞山籍在外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西塞山区改革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传统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和后续产业发展不快。二是园区基础设施、拆迁还建滞后,规划管理、土地管理还不完善。三是老工业城区面临的棚户区和旧城改造任务十分艰巨,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大。四是因项目建设引发的新矛盾、新问题时有发生,社会稳定还需加强。五是民生保障体系和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期待仍有差距。六是少数部门和干部作风不实、效率不高。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不辜负全区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2011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建党90周年,做好全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围绕“五区”建设目标,以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为抓手,以新区开发和老城改造为重点,以改善民生和社会稳定为根本,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实现“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综合考虑,2011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以上,外贸出口增长13%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1%以上,城镇新增就业6200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实际利用外资和节能减排完成市定任务。
围绕上述目标,我们将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以更大力度推进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在增强发展后劲上实现更大突破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建设发展文化,用“天下资源为我所用”的眼界,把一切可为我区所用的资源、人才、资金、技术等发展要素汇聚到西塞山。树立“先商后政、先外后内”的理念,继续做好签约项目落户和项目全程代办制,通过优质的环境吸引客商、贴心的服务感动客商,努力营造“亲商、爱商、护商”的发展环境,让客商在西塞山放开手脚地投资创业,让企业在西塞山没有障碍地稳步发展,打造发展人文软环境最优的城区之一。改进招商方法,充分发挥招商小分队的作用,把承接产业转移、央企兼并重组、发展产业集群、与武汉产业配套等作为招商引资主攻方向,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力争在承接产业转移、与央企项目对接和引进大企业、大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三三制”工作法,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体系,严格奖惩,形成全民招商、全员引资的“大招商、大引资”氛围。
强力推进项目建设。进一步加大软硬件环境建设力度,做好“五个一批”大型招商活动,推动一批招商引资项目落地建设,展示我区投资新优势、特色产业新平台和招商引资新成果。全面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落实项目建设专题推进机制,坚持“六定”工作措施,对市领导挂点的12个“三大战略”项目和区领导挂点的48个项目实行领导包保、专班服务,确保全年完成投资60亿元以上。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检查督办,实行每周一督办、每月一通报、每季一小结和全年专项考核制度,确保各类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扶持壮大现有企业。建立和完善发挥企业家积极性、创造性的机制体制,成立企业家协会,推介一批知名优秀企业家。继续深化服务企业活动,实行区领导挂点重点企业的结对帮扶制度。全面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的各项扶持政策,引导芳通、振华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促进优势企业发展壮大。探索建立企业招工与招生相结合的培训机制,引导群众就近就业,化解用工难题。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快建立小额贷款和金融担保平台,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深入实施质量兴区战略,力争再创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著名商标。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辅导一批、申报一批、上市一批”的工作思路,重点做好3家拟上市企业的培育和辅导。
深入推进全民创业。深入开展国家级创业型城区创建工作,加大“六街一园”创业街(园)设施建设,努力打造2个国家级示范创业街(园)。健全创业服务体系,加强创业培训和创业辅导,全面落实税收优惠、小额担保贷款、资金补贴、“创业帮扶接力棒”等创业扶持政策,重点支持科技人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返乡人员创业,力争全年实现创业670人以上,创业带就业2300人以上。
(二)以更大力度推进工业园区建设,在提升园区承载力上实现更大突破
完善园区规划。以西塞山工业园区申报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突出现有产业、招商、管理机制的特色,编制承接产业转移规划。按照将工业园区建成“工业新区、西塞新城、中部特钢聚集区”的要求,统筹人居环境、产业布局、土地集约等因素,完成河口新镇区、西塞中心区和河西地区公墓建设规划,编制汽车零部件园、钢管园等产业规划和工业物流园规划,加快完善供电、供气、供热等专业规划,修订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进一步完善园区整体布局,扩大园区规模。
加快设施建设。启动河西污水处理厂建设,做好西塞自来水厂和供水管网等工程项目的协调服务,加快排水管网建设步伐,完成三园路、电厂西路、新洲路、现代农业园环湖路等7条道路建设,确保年内竣工通车。完善园区电力设施,做好风波港变电站规划定点、猫矶港变电站升级改造和主要区间路的供电线路架设工作。加快推进还建工程和公租房建设,确保10月份完成西塞二期还建小区和公租房主体工程建设,年内完成西塞三期、河口一期还建小区和公租房主体工程的80%,为项目落户夯实基础。
创新园区管理。创新投融资管理体制,通过开发经营河西路、大棋路汪棋段沿线及老城区中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地块,拓展投资公司业务经营范围,力争融资1亿元。探索将村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款建设标准化厂房、集贸市场等低风险或无风险的投资方式,盘活壮大村组集体经济。坚持就业优先、保障优先的原则,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企业用工合作,继续完善被征地农民医疗、养老和生活补助等保障体系,保证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建立与征地拆迁、项目服务、村级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计划生育、廉政建设等相挂钩的基层干部待遇激励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干部待遇,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
强化综合执法。坚持防违控违的关口前移,进一步完善违控管理风险抵押金制度,建立健全巡查监控机制,加大规划执法力度,强化拆除手段,有效遏制抢种、抢建行为。切实抓好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整改工作,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点工程、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尽快完善用地手续;对不符合用地规划、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的项目,要依法清理和限期整改,保证项目入园集约发展。重拳整治干扰项目施工、强买强卖等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时帮助企业解决建设过程中遇到的用地、拆迁、工农关系协调等问题。
(三)以更大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实现更大突破
提升优化主导产业。依托湖北新冶钢,拉长特钢延伸产业链,着重向钢管、模具钢深加工、汽车零部件等方向发展,重点开发重大装备关键部位用钢和下游延伸高端产品用钢。建设湖北特殊钢质检中心,积极吸引特钢优势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生产、研发一体的特钢集群。加快华新水泥装备、中石机电等装备制造业升级转型,围绕开发生产整机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进行专业化协作,实现装备制造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大力扶持芳通药业向医药中间体领域伸展,推动振华、兴华等企业实施产品升级改造,巩固行业龙头地位。
优先发展新兴产业。强力推进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采取规划引导、项目扶持、产学研合作等措施,启动2-3家科技型企业研发基地建设,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建设区级科技孵化园和中部新型建材质检中心,支持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依托神州建材等企业,循环利用西塞电厂粉煤灰和新冶钢钢渣,开发新型节能环保墙体材料和装潢装饰材料等新型建材产品。支持同力科技、顶铭环保等项目,发展抗静电阻燃材料、磁性材料和工业固体回收等新兴产业。
多元发展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个人消费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加快东风路、交通局地块商业开发,将其开发成集购物、餐饮、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商业城。结合江滩公园的改扩建工程,整合和改造上窑新城市场、轮渡市场和水果市场,做大做优上窑商贸区。充分利用河口水路、公路、铁路交汇优势,对接新港物流园,引进大型物流企业,建设物流、仓储、总部经济一体化的现代物流服务新区。
注重发展旅游业。以推进磁湖东南岸建设为核心,以沿湖绿化景观带建设为重点,丰富水上娱乐项目,完善旅游休闲配套设施,使环磁湖东南带成为我市休闲游乐区。加强规划指导,督促企业加大西塞山风景区建设力度;推进黄荆山森林公园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使西塞山、黄荆山成为我市休闲度假区。推进西塞神舟会、石龙头旧石器遗址等文化旅游项目建设,融合汉冶萍等近代钢铁文明,重点做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策划和对外招商,使之成为我区对外宣传的一张靓丽名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认真做好水利普查和中央对农村水利、电网建设项目资金争取工作,启动一批小农水建设改造项目,重点做好以整险加固、堤路结合、泵站更新改造为主要内容的龙泉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对农业的支撑力度,调整农业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现代农业示范园,着重做好生态休闲和农耕文化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建立和健全管理机制,加快土地流转、山林开发和耕地保护利用,促进农业示范园科学有序发展。
(四)以更大力度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在提升城区形象上实现更大突破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道路品质提升,积极配合市相关部门做好沿湖路、湖滨东路等主干道路的刷黑工程,实施大智路、飞云路、中窑湾路等次干道的修复工程。围绕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继续抓好乡村道路建设,完善农村居民的安全饮水工程。围绕便民利民,继续实施“127”社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快背街小巷道路改造和路灯建设,完成河口农产品批发市场、花园西路农贸市场建设,启动上窑等农贸市场升级改造,新建、改造一批垃圾转运台和城市公厕,完成张家湾、田家墩、四门新建区和中窑湾等排洪港改造工程。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社会参与、公众支持的棚改模式,重点实施一门文化广场、十三排、飞云街、环湖路、飞蛾山等5处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交通局地块房屋征收工作,启动磁湖南岸商贸开发。继续加快百盛花园、武铁黄石站、恒生商贸廉租房、河口新区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步伐,不断提高住房保障能力。实现全年开工80万平方米,竣工30万平方米的目标。
扎实推进绿化工程建设。按照“抓好重点、突出亮点”的思路,全面推进全区绿化工作。“抓好重点”主要是配合市相关部门实施磁湖东南片十里休闲景观带、江滩公园二期扩建和李家坊立交桥周边景观工程建设,实施河西大道道仕袱至西塞段、沿湖路景观带等绿化工程建设,推进黄荆山森林公园、西塞山公园等绿化项目建设。“突出亮点”主要是加大投入,实施上窑天桥桥体、黄石大道沿线等立体绿化工程,新建一批小森林、小广场、小游园。采取“以奖代补”方式,重点在各镇街开展“绿化示范小区”创建活动,在全区形成“全民绿化、全社会参与”的绿化氛围。
着力推进地质灾害治理。实施总投资7000万元的黄荆山北麓飞蛾山、棉花山、纺织品楼后山等11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确保年内竣工。建立和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报、预防、紧急救援预案,推进群测群防体系建设。探索地质灾害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新途径,加快推进以青龙阁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煤矿废弃矸石山绿化工程。
全面推进城市综合管理。发扬“双迎”精神,巩固“双迎”成果,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严管”的思路,加强城区主次干道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立和完善道路沿线占道经营、立面整治、环卫保洁、店招店牌、亮化工程、绿化养护等市容环境长效管理机制。全面启动社区卫生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提高背街小巷卫生保洁水平。
(五)以更大力度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在和谐社会建设上实现更大突破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多途径创造就业岗位,多渠道开发公益性岗位。继续扩大医保覆盖面,确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对接和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保障办法,探索建立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等办法,稳步提高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继续推行困难救助机制,抓好低保边缘家庭临时救助办法的完善和实施。继续发展好慈善事业,加大困难群众生活救助,努力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
统筹发展社会事业。重视学前教育,做好教师交流、校园标准化、教育信息网络等3个省级教育改革试点工作,完成二十一中校园改造工程,启动十六中、十中、西塞中学等校园改造工程。不断完善残疾人服务功能,启动区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建设。进一步巩固新医改成果,完善考核机制、保障机制,提高基层公共卫生服务水平。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改造一批社区和乡村文化站,争创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示范区。认真解决好老干部实际困难,充分发挥老干部作用,让老干部发热生辉。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基本建立起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资金保障与服务相匹配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生育文明建设,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长效管理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综合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
优化社区公共服务。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强化社区事务受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功能,健全社区共建共享机制,促进政务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的有机结合,提高社区公共服务能力。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将社区建设作为硬性指标配套执行,全面完成社区办公用房建设任务。启动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支持有条件的街道建设1-2处1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工作。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平安西塞山”建设,积极探索社会治安防范全覆盖、全天候的网络和平台建设,建立和完善以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建设和服务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联动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建立和健全矛盾纠纷调处奖惩机制、突出信访问题化解包保机制、稳定工作问责机制和综合考核奖励机制,切实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建立和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监管目标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构建安全生产和消防监管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水上和道路交通、重点工程、公共场所、危化行业、锻造企业、非煤矿山和校园等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及专项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的发生。加大区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提高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启动“六五”普法工作,加强公务员的法律知识培训和居民群众的法制宣传教育,抓好法治城区创建。
(六)以更大力度推进政府自身建设,在建设负责有为的人民政府上实现更大突破
完善机制,建设效能政府。大力推行重点工作专题推进机制,健全部门之间、部门与镇街之间协调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条块结合、多方联动抓工作落实的格局。强化行政效能监察和政务督查,健全完善政府工作的督查落实机制,定期列出重点工作清单,跟踪问效,促进各项工作落实。加强政府部门绩效考核,建立科学的分类考核办法,完善公务员考核评价、激励约束机制,严格行政问责。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努力建设让人民满意的政府。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始终把依法行政作为政府工作的行为准则,加强公务员法律法规培训,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格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区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充分听取和采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广泛接受新闻媒体、网络和社会公众监督。完善公众参与、专家咨询、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相结合的机制,进一步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水平,努力建设让人民信赖的政府。
求真务实,建设服务政府。按照“程序最简、环节最少、时间最短、收费最低”的要求,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全覆盖,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服务企业、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的长效机制。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做到领导指挥在一线,措施落实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作风转变在一线,业绩体现在一线,干部选拔在一线。深入基层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做好事,努力建设让人民爱戴的政府。
从严治政,建设廉洁政府。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预警机制,深入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建设,完善“十个全覆盖”工作,建立全区腐败风险预警防控体系。从源头预防和遏制腐败发生,坚持廉洁办各项事业,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制度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强化监察、审计部门专项监督,做到行政权力运行到哪里,监察就跟踪到哪里;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加大对违章建筑控管、违法用地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努力建设让人民放心的政府!
各位代表,在做好上述工作的同时,我们将继续克服困难、创造条件,认真为群众办好实事:①以“六街一园”建设为中心,完成城镇新增就业6200人,带动创业670人,带动就业2300人。②协助做好磁湖东南岸景观带改造、江滩公园二期等绿化工程,实施上窑天桥桥体绿化和黄石大道道仕袱-西塞段行道树绿化工程,新增城市绿化面积46公顷。③完成黄荆山北麓飞蛾山、棉花山等11个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④完成二十一中校园改造工程,启动十六中、十中和西塞中学校园改造工程,实施2所公办幼儿园建设。⑤完成2处社区环境综合整治、2处农贸市场改造工程建设,改造背街小巷道路10公里。⑥完成黄思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造工程。⑦对河口、西塞地区被征地农民实施基本生活保障,确保实现全覆盖。⑧完成龙泉湖大堤除险加固工程。
三、关于《西塞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的说明
根据《中共西塞山区委关于制定西塞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区政府制定了《西塞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草案)》),提请大会审议。下面,我就有关问题作简要说明。
(一)关于“十一五”时期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情况
回首极不平凡的“十一五”,我们经历了低温冰冻等多种自然灾害的严峻考验,经受了金融危机等复杂多变形势的重大冲击,克服了发展前进过程中的艰难险阻,破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难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重大成就!
过去五年,是综合实力大幅提升、赶超步伐不断提速的五年。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区级财政收入分别是2005年的1.83倍、2.69倍和3.15倍,“十一五”年均增幅分别为12.94%、21.85%和25.8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05年的4.14倍;实际利用外资是2005年的2.78倍;外贸出口在2005年基础上实现翻番。
过去五年,是工业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的五年。随着新冶钢273、460钢管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成投产,2010年钢铁产业总产值实现134亿元,比2005年增长55.8%。新型建材、医药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加快发展,产值均有不同幅度增长,分别是“十五”末的1-2倍。现代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区三产比重由“十五”末的2:67.1:30.9调整到“十一五”末的1.32:65.25:33.43。
过去五年,是园区建设实质突破、发展后劲不断增强的五年。通过历届区委、区政府的努力,2008年,河西工业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更名为湖北西塞山工业园区。五年间,累计投入4亿元,山南铁路、大棋路、河西路相继建成,园区基础配套设施逐步完善,承载力不断增强。共引进项目67个,过亿元项目12个,入园企业达41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
过去五年,是城乡建设统筹推进、城区环境明显改善的五年。五年间,完成辖区20余条主次干道改造工程,近60公里的乡村道路建成通车,路网骨架全面拉开。实施了联合村、东风路等28处旧城改造,建成6个“127”社区,成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曹家湾、余家山、冶钢二门等地段地质灾害隐患彻底根治,板岩山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基本完工。
过去五年,是人民生活加快改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五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0.65%和9.59%。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标准提高,城镇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改造中小学D类危房累计2万平方米。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区群众,文体设施日益完善。西塞神舟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大智路社区获全国“和谐示范社区”称号。辖区居民陈绪林的先进事迹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科技工作获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城区”称号。计生工作获省“生育文明建设先进区”荣誉。综治工作先后两次荣获全省“平安城区”称号,并荣获“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各位代表,五年来的成绩令人鼓舞,但问题尤须重视。一是资源型城市转型任务艰巨,工业结构单一,商贸业、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地质灾害治理等方面与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仍有差距。三是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社会管理机制体制有待改进。四是转型发展与创新趋动,不可避免地引发一些社会矛盾,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还需提高。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努力加以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区跨越式发展的决战时期。《纲要(草案)》在分析“十二五”时期面临形式的基础上,结合贯彻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提出了“十二五”时期西塞山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需要说明的是,中央提出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具体到西塞山来说,就是要以“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推进资源城区转型”为主线。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核心是推进产业转型。“十二五”时期,我们将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特钢产业,并通过特钢产业带动其它产业协调发展,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结构调整中提升水平,为我区发展走在全省同类城区前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的基础。
在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发展、结构优化、人口资源环境、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等方面目标。较之以往,这些目标更加突出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突出了结构、生态、社会、民生等内容。这些目标有三个突出特点:一是体现了加快转型、科学发展的要求;二是体现了惠及民生、和谐发展的要求;三是体现了改革创新、跨越发展的要求。这些目标的确定,对“十二五”时期的发展,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在此,重点对“三个翻番”这三个主要经济发展指标作一些说明。提出这个目标主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跨越发展所需。到2015年全区地方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要超过全省、全市平均水平,即,年均增长必须在12%、18%、12%以上。二是实现目标可行。“十一五”时期,我区地方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长分别为13%、17%、27%,“十二五”期间制定的三项增幅是可行的,也是留有余地的。三是自身发展所能。“十一五”时期,全区人均生产总值已经突破8000美元关口,按照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人均生产总值从3000美元向10000美元提升阶段,是加快发展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也标志着我区经济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时期,且增长的稳定性越来越好,再加上我区较好的基础和条件,实现“三个翻番”是完全有把握的。
(三)关于“五区”战略
《纲要(草案)》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明确提出了西塞山区未来发展的战略蓝图。即,通过五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中部特钢聚集区、沿江开发先行区、城市提升示范区、都市生态休闲区、社会管理创新区”。
“五区”战略是坚持科学发展这一主题的根本体现,是进一步深化区情认识,在继承我区各个时期发展战略核心内涵的基础上,提出的一个管宏观、管全面、管长远的重大战略。这是我区自加压力,主动对接省市“两圈一带”和“三园一带”战略部署,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我区发展优势产业、培育接续产业,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实现区域经济由工业主导型向多元综合型经济转变的根本需要;是顺应居民群众改善居住环境,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殷切期盼;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效能,建设一个和谐、幸福、富裕西塞山的必然选择。
(四)关于“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实现“十二五”奋斗目标,必须把握好“十二五”发展的战略取向,强力推进“五区”建设。
一是以做大特钢、聚集产业为目标,建设中部特钢聚集区。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特钢产业,全力支持新冶钢特钢升级改造,着力引进特钢深加工、高附加值项目,形成模具钢、汽车零部件、钢管深加工三大产业基地,打造中部特钢聚集区。充分发挥特钢产业的引领作用,带动机械装备、医药化工、新型建材等产业发展。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扶持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加快成果转化和应用速度,努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力争到“十二五”末,将特钢产业打造成过千亿元大产业,将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型建材打造成20亿元产业,建成10家过亿元大企业、近100家规模以上企业。
二是以工业新区、生态新城为目标,建设沿江开发先行区。对接市“三园一带”,完善西塞山工业园“两区八园”详规编制。加快建设“两纵八横”道路网络和管、网、电、气等基础设施以及生活配套设施工程,扩大与新冶钢合作领域,深入推进“共建园”、“园中园”开发建设模式,提升园区承载力。积极发挥小分队、企业、园区等招商主体作用,改进招商方法,全方位承接产业转移,努力在引进优势产业、新兴产业上有更大突破,在工业高新技术、资源综合利用等项目上取得重大进展。通过五年的努力,逐步将西塞山工业园区打造成工业发达、生活便利、环境优美的工业新区、生态新城。
三是以发展三产、促进转型为目标,建设都市生态休闲区。立足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加大与旅游大企业、大集团的合作开发,拓展西塞山、黄荆山、道仕袱古镇等景区景点的发展空间,推进钢铁摇篮、煤矿遗址、现代炼钢场所、西塞神舟会等矿冶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抓好龙泉湖花卉、章山苗圃、夏浴湖、牯牛洲江心洲等农耕生态建设,大力发展主题乐园、乡村生态体验等新兴旅游业,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繁荣商贸餐饮业,坚持高、中、低档多元发展,促进商贸流通向专业市场、品牌专卖转变,餐饮业向高档特色、连锁经营转型。利用区位优势,着力发展物流业,完善物流配送网络,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积极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信息咨询等新兴业态,推动服务业向高端聚集发展。未来五年,把推动服务业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力争到“十二五”末,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45%。
四是以旧城改造、宜居宜业为目标,建设城市提升示范区。在坚持城郊联动、整体协调、紧密衔接的基础上,强化规划的先导和统筹作用,加快实施沿江、黄荆山北麓沿山等道路建设工程,完善排水设施雨污分流和水电气热配套工程,形成立体化、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继续实施“四化”建设,着重做好江边、湖岸、路旁绿化长廊建设,力争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扩大立面整治范围,使全区主次干道临街楼宇立面色调协调;完善亮化工程,形成以“湖山特色、滨江夜景”为主题特色的夜景亮化群;大力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整体提升城市环境水平。加快旧城改造步伐,“沿山”着重推进黄荆山北麓沿线梯度开发,“沿路”完成城区主干道沿线十三排、胡家湾等15片棚户区的建设改造,“沿城”重点做好东风路和交通局地块商贸开发,“沿湖”着力实施磁湖南岸综合开发,打造成黄石的“陆家嘴”。坚持生态保护为主,加快地质灾害的综合治理、开山塘口生态修复以及煤矿采空区和矸石山的整治步伐。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建立政府与人民双向互动的沟通机制,继续推进管理重心下移,切实抓好市容环境卫生和乱搭乱建等城市管理工作。
五是以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为目标,建设社会管理创新区。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加快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创业,促进创业带动就业,不断完善就业、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形成覆盖全区的社会就业、救助体系和现代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住房供应体系,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缓解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继续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规范发展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新型管理和服务体制,提高基层组织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社会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健全社会矛盾多元化的排查、调节机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回首过去,发展步伐铿锵有力;展望未来,宏伟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按照“十二五”规划蓝图,同心同德、攻坚克难,用心描绘西塞山发展的动人画卷,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跨越式科学发展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三大战略”:是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发展大产业、打造大园区、建设大城市”的重要发展战略。
2、“双迎”活动:是市委、市政府于2010年开展的迎接建市60周年、迎接中国·黄石首届国际矿冶文化旅游节活动。
3、“13+1”项目评审:为了规范项目入园,区政府建立了由发改、经信、科技、城建、商务、安监、财政、工商、规划、国土、环保、城管、工业园区管委会等13个职能部门,加上项目业主方组成的项目初审制度。
4、“127”社区:对全市127个社区,分步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工程。
5、“四城同创”: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
6、“六街一园”:我区创业带就业工作的载体和示范工程。即,牧羊湖特色餐饮街、大智路美食街、上窑财富广场小商品批零创业街、中窑湾便民服务创业街、黄厂街夜市、河口农家乐特色创业街和西塞返乡农民工创业园。
7、“三三制”工作法:用三分之一的时间跑项目、争政策,三分之一的时间抓项目落实,三分之一的时间处理日常事务。
8、“五个一批”大型招商活动: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竣工一批。
9、“六定”工作措施:实行定责任领导、定协调负责人、定牵头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定配合单位、定项目建设内容、定时间要求的项目建设专题推进机制。
10、“十个全覆盖”: “反腐倡廉建设十个全覆盖”,是湖北省2010年起实施的一项反腐倡廉的系统工程。即,财政资金和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监督检查全覆盖、腐败风险排查预警化解全覆盖、省市县三级电子政务和电子监察全覆盖、省市县三级国库集中收付全覆盖、省市县乡村五级行政服务网络全覆盖、党务政务厂务村务公开全覆盖、省市县三级“五统一”招标投标综合监管全覆盖、农村“三资”清理及监管代理全覆盖、廉洁教育的“六进”全覆盖、县乡村纪检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业务建设全覆盖。
11、教育“两免一补”: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和城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12、“两圈一带”: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实施“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长江经济带”开发战略。
13、“三园一带”: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实施黄金山工业园、大冶城西北工业园、阳新城北工业园和以黄石港工业园、西塞山工业园、黄石新港(物流)工业园等为重点的沿江经济带建设。